180億營收背后的分野:六家金融科技公司Q2凈利最高增125%,最低跌12.7%
文|文心 編|劉雙霞
2025年二季度財報披露進入尾聲,六家披露財報的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奇富科技、信也科技、樂信、小贏科技、嘉銀科技和宜人智科,展現出整體業績普遍走強的態勢,合計營收突破200億元,凈利潤也出現顯著修復,體現出行業在復雜環境下的韌性與彈性。
從具體策略來看,各公司正通過差異化路徑實現增長,例如奇富科技和信也科技持續強化技術底層與風控體系建設,樂信推動“科技+電商”雙輪驅動,小贏科技和嘉銀科技側重于規模擴張與市場滲透,而宜人智科則在激烈競爭中面臨結構性調整的壓力。這些不同的戰略取向,也反映出當前金融科技行業在發展模式上的探索與分化。
與此同時,將于10月正式實施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即“助貸新規”)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變量。該政策對商業銀行與助貸機構的合作提出更嚴格的合規要求,包括機構準入、綜合融資成本披露、風險定價審慎性等多方面內容。這不僅將推動行業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也促使金融科技公司重新審視業務邏輯,將合規能力、科技實力與資金成本控制置于更核心的位置。如何在增長、風控與政策合規之間實現動態平衡,已成為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共同課題。

1.頭部與中小機構:分化格局初顯
從企業層面來看,頭部機構與中小型平臺之間的業績和戰略分化正在加劇。以奇富科技為例,其憑借強大的科技底座和多元資金渠道,實現了營收52.16億元、凈利潤17.31億元的雙重高增長,同比增幅均超過25%。該公司不僅穩固了其在信用評估與智能撮合方面的優勢,還通過低成本的資產證券化(ABS)發行進一步優化資金結構,顯示出規模效應下的護城河加深。
信也科技則通過積極布局海外市場,顯著緩解了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其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大幅增長41.5%,在總收入中占比首次突破22%,成為新的增長引擎。此外,公司在第二季度凈利潤同比提升36.3%,表明其在國內業務穩健發展的同時,全球化策略已初見成效。
樂信雖然營收同比略有下滑,但其通過結構性調整實現了利潤的大幅提升,凈利潤同比增長125.11%,達到5.11億元。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科技服務收入與電商分期業務的快速增長,說明其從傳統信貸驅動向“科技+場景”模式的轉型正在生效。尤其是在風控系統和用戶運營方面的技術輸出,正逐步成為其新的收入來源。
相比之下,中小型機構雖在規模上實現較快增長,但仍面臨盈利質量與可持續性的挑戰。小贏科技通過大幅提升交易規模,實現了營收同比增長65.55%,但其對高成本獲客的依賴也帶來了潛在波動風險。嘉銀科技盡管營收增長27.78%,但營銷費用同比上升46%,反映出其在激烈競爭中為維持規模所付出的代價。宜人智科成為六家中唯一凈利潤下滑的企業,主要由于小額循環貸產品面臨同業競爭加劇、資金成本高企等問題,凸顯出在缺乏差異化優勢的情況下,中小平臺更易受到行業波動沖擊。
2.行業共性與挑戰:規模擴張與風險博弈
盡管策略有所不同,貸款規模擴張仍是大多數金融科技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推手。無論是小贏科技的“放量”策略、嘉銀科技的營銷驅動,還是樂信所構建的“電商+金融”生態模式,其本質仍是通過不同路徑擴大用戶基礎和市場份額。頭部機構如奇富和信也,則更注重通過技術優化運營效率、提升客戶精準度,并拓展非信貸收入來源,逐步降低對單一業務的依賴。
行業的普遍挑戰也趨于一致:獲客成本持續攀升,逾期風險仍需嚴密把控。六家公司的銷售與市場費用普遍呈上漲趨勢,其中奇富科技該項支出達6.63億元,信也、樂信也均超過5億元,表明行業正進入高投入競爭階段。另一方面,在資產質量管控上,主流機構90天以上逾期率多控制在2%以下,顯示整體風控能力有所提升,但也提示公司需在規模擴張中始終保持審慎。
從更深層次看,金融科技行業已從最初的流量紅利階段,逐步過渡到風控能力、資金成本與合規水平三重驅動的發展時期。頭部企業憑借更低的資金渠道成本、更成熟的模型技術和更穩固的銀行合作優勢,有望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而中小平臺則必須加快轉型,擺脫對高費率產品的依賴,從單純規模競爭轉向效率與合規競爭。
3.助貸新規將至:監管倒逼行業升級
即將于10月1日實施的“助貸新規”被業內普遍視為行業發展的分水嶺。該政策明確要求商業銀行不得與未納入合作名單的助貸機構開展業務,同時強調增信費用必須納入綜合融資成本,并實施差異化定價與合作費用上限管理。這些措施旨在整頓市場中的高息業務模式,杜絕合規套利,推動助貸業務回歸本源——真正以技術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對頭部機構而言,新規雖在短期內帶來調整壓力,但長期來看將強化其競爭優勢。像奇富、信也等企業早已推進低成本資金合作、強化自主風控能力,并布局多元化業務結構,這些舉措符合政策導向,有望助其進一步整合市場資源。不少機構也積極利用金融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數據進行動態定價與資產匹配,以實現更加精準的風險識別和定價能力,從而在合規框架下保持盈利能力。
相反,對部分中小平臺來說,新規帶來的挑戰尤為嚴峻。它們過去依賴較高費率產品覆蓋運營成本,但在新規約束下,此類模式難以持續。若無法迅速調整業務結構、降低資金成本或尋求技術突破,將很可能面臨市場份額萎縮甚至退出市場的壓力。
從投資端來看,盡管六家公司已集體進入穩定盈利階段,但資本市場對其估值仍持謹慎態度。行業未來能否實現估值修復,將取決于各公司在新規環境下的盈利可持續性、資產質量表現以及科技賦能效果的真實體現。預計資源將進一步向具備合規優勢、技術實力與資本韌性的頭部企業集中,市場格局或迎來新一輪洗牌。
2025年上半年,金融科技行業呈現出“整體復蘇下的內部分化”之特征。奇富、信也等頭部機構通過技術布局與全球化策略鞏固領先地位;樂信憑借業務轉型實現利潤提升;小贏、嘉銀依托規模擴張快速增長但也面臨效率挑戰;宜人智科則反映出中小從業者在激烈競爭中的經營壓力。隨著助貸新規的落地,行業將迎來更徹底的合規升級與結構重組。未來,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將體現在是否能在規模、風控、合規與技術之間取得平衡,而那些能夠主動適應變化、持續投入科技并優化業務模式的企業,將在新一輪行業整合中贏得先機。
猜你喜歡
WEMONEY研究室
共2937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