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AIC 2025透視銀行AI三重門:場景落地、倫理深水區與底層重構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林見微
在剛剛結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銀行AI應用爭奇斗艷:數字分身無縫服務、智能助手對答如流、審單風控效率倍增。
然而,熱鬧的展會背后,銀行AI的真實發展正面臨三重關鍵考題:技術應用走到了哪一步?在核心場景落地時卡在了哪里?以及未來的決勝方向又在何方?熱鬧的展示只是序章,銀行AI的深層挑戰與價值重構,才剛剛浮出水面。
01
走到哪?
從“數字員工”到“智能體”,銀行AI場景加速滲透
從這次WAIC 2025上不少銀行的展示來看,能看出一些銀行AI布局的最新風向。比如交通銀行在遠程服務這塊下了不少功夫,用數字分身做金融服務,結合音視頻和AI技術,搭起了一套遠程視頻服務系統。簡單說,就是把遠程坐席、數字員工、客戶經理這些角色都打通,做到“人+AI”一起上,讓服務更順暢。
上海銀行也有新動作,發布了一款AI手機銀行,主打“對話即服務”,意思是和它對話,就跟與銀行顧問聊天一樣,既能問問題又能直接操作,速度快、響應也比較準。
展會之外,我們也觀察到各大銀行在AI布局上的動作越來越多。先以六大行為例,現在已經把AI用在客戶服務、風險判斷、流程處理這些日常工作里,大家都在邊做邊看,想辦法讓它真正能用得上。
而人和AI怎么搭著來用,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有的銀行試著讓AI先干一部分,再由人來判斷、把關。目前來看,這種方式還在摸索中,效果到底怎么樣,還得再觀察。
總的來說,六大行在AI上都有在動手做事,方向也挺接近,都是一步一步往前推進,先把事情做起來,再看后面能不能繼續深入。

信息來源:各大銀行2024年年報等公開信息
相比六大行更系統的方式,部分股份制銀行也都在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結合。不少銀行在做云、AI、平臺打包推進的方案,已將這些技術用在日常的服務、知識整理和流程處理上。
進一步看,部分股份行更講究哪個地方有用就往哪放,做得更直接,關注點也挺明確,就是看AI能不能幫客戶更快辦事、讓員工更高效、管理起來更順手,是不是用得深不是最重要的,先看能不能立馬起效。

信息來源:各大銀行2024年年報等公開信息
部分城商行在人工智能上也明顯加快了步子,開始把AI當作重要工具來推進。他們不再只是用來做簡單輔助,而是希望AI真正參與到業務里,幫忙提升效率、優化服務。
尤其是是把AI用在財富管理、客戶服務、運營這些具體場景上,看看在哪些環節能省時間、降成本、提效率。整體看下來,他們走的是一條輕巧、貼近實際操作的路子,先把能跑通的部分做扎實,再慢慢往深處延伸。

信息來源:各大銀行2024年年報等公開信息
總體上看,現在越來越多銀行都在試著推出像數字員工、AI智能體,想著把AI的技術進展盡快用到實際場景里,把新技術真正落下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用AI,不是一上來就飛躍到最前沿,而是一個一步步往前走的過程。
02
卡在哪?
幻覺難消、倫理困局,技術落地深陷治理挑戰
從開始能用,到敢用,再到真正把AI當成決策拍板的一部分,中間每一步都不輕松。這條路上,更大的挑戰在于,怎么讓AI真的可信、可控、可持續地融進整個銀行的實際運轉里。
前不久《中國金融》雜志刊發的《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穩妥有序推進金融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一文指出,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深入應用正受到三類技術風險的制約,分別是模型幻覺、模型共振與算法黑箱問題;同時還面臨算力資源緊張、數據安全風險、倫理隱患和制度規范不完善這四大現實瓶頸。
這一研判可謂擊中了當前銀行AI應用的“深水區”,AI在銀行業務中并非越強越好,也并非一味加速就能換來突破,相反,一旦缺乏治理框架與配套機制支撐,AI越強,反而風險越深。
尤其是模型幻覺和倫理隱患,是最容易被忽視也最難解決的兩大問題。
先看幻覺問題,是AI在銀行日常工作里最容易“出事”的點之一。簡單說就是,模型為了“自圓其說”,會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胡編亂造,看上去挺像那么回事,其實跟真實情況完全不符。
尤其是在信貸、風控這類關鍵環節,一旦AI張嘴就來,搞錯了客戶風險判斷,后果可不是一句技術故障能帶過的。
解決模型幻覺問題,關鍵不是讓模型說得多,而是說得對。現在很多銀行開始用多重校驗的方式,比如讓AI說出結論的同時,能對更多真實數據,確保每句話背后都有依據。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不讓AI自己決定一切。模型說完話,得有人工或者系統復核機制兜底,像是AI初審、人類終判的組合。加上更專業的訓練數據、更懂金融的知識圖譜,才能讓AI真的變得可靠,而不是做一堆看起來有道理、實則經不起推敲的“偽審核”。
如果說幻覺問題主要挑戰的是AI模型的可信度,那么倫理問題挑戰的則是AI使用的正當性與邊界。
李偉在文中指出,“若大模型在訓練對齊過程中缺乏倫理約束,或受到不當獎勵機制誘導,可能在性別、種族、地域等方面存在偏見,生成有違倫理道德的歧視性、不公平的內容。”
他進一步舉例稱,“基于大模型將不同用戶群體‘標簽化’并實施差別定價,損害金融公平性和普惠性;或違反金融消費者適當性原則,構建信息繭房,擾亂金融市場競爭秩序、阻礙消費者自主選擇。”
和幻覺問題比起來,AI的倫理問題更隱蔽,也更難一眼看出來。比如是不是在悄悄給不同用戶貼標簽,是不是在用看不見的方式做差別對待,這些都很難第一時間發現,而影響卻很深。
所以,銀行在布局AI的時候,不能只看技術做什么,更要想清楚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要在系統設計一開始就把“對客戶的尊重”寫進AI的“大腦”中去,不能讓倫理越界,也不能讓算法決定一切。
03
要去哪?
決勝關鍵在打造“AI操作系統級”底層能力
銀行在AI上到底做得怎么樣,不是看做了多少項目,而是看做得有多深入。AI應用誰都能上線數十上百個,但能不能真的讓AI參與到日常工作里,接進流程、貼近組織,并且用出實際效果,這才是布局AI的關鍵。
說白了,流程沒打通,AI就是個擺設;組織扛不住,做得再好也落不下來。誰能解決這些底層問題,誰才算是真正進了AI的核心底層。
第一是技術調度。現在AI更新飛快,功能也越來越細,這要求底層技術得穩。模型要像搭積木一樣隨用隨換,更新也能一鍵上線,智能化能力才能根據業務隨時擴展,不然就只能被新技術甩在后面。
第二是流程穿透。銀行現在的流程早不是以前那種按部就班了,拼的不是裝個AI點點按鈕,而是要它真能寫進各個核心環節,參與實打實的輔助決策,才能撐起一整套跑得動的業務鏈,讓AI越來越“為我所用”。
第三是組織協同。AI再厲害,也得讓具體部門和整個組織撐得住。簡單說,就是得把數據、模型、業務幾塊揉在一起用。只有人與AI配合順了,AI才能不是看著厲害,而是真能落地、真能干事。
這些底層能力的建設,不是搭個技術平臺,而是看思維創新跟不跟得上,進而能不能從決策到執行,全面鏈接銀行AI到核心底層。換言之,銀行布局AI得變一下思路,不是采購或外包回來就用,而是在銀行內部就通過信息科技力量將AI培養為長期資產去經營和沉淀。
未來銀行的人工智能競爭,拼的不只是AI場景、AI智能體,而是誰能在技術演進過程中,不斷循環吸收、釋放勢能。最終拉開差距的,是看誰能將每一次技術進步快速轉化為自身能力的升級,并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穩定的協同體系和可持續的創新閉環。
畢竟,只有將底層做扎實,才能跑得穩,也跑得過人。
04
結語
WAIC的展臺炫技只是起點。當AI開始參與信貸審批、財富管理、風險定價等核心決策時,銀行真正的智能化戰役才剛剛打響。
下一程的勝負手,在于誰能把倫理約束寫入算法基因,將技術能力鍛造成業務增長的“新心臟”。換言之,誰能率先突破倫理與技術的雙重深水區,將AI能力鍛造成融入血脈的“操作系統級”新質生產力,誰就能在重塑金融業態的浪潮中贏得先機。
猜你喜歡
WEMONEY研究室
共2884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