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息貸款陷阱再現:“花花有米”“穩融花”年化利率超100%,關聯方疑為3·15點名平臺“換殼”
文|文心 編|劉雙霞
“借8000元12個月一共還款10874.61元,年化IRR高達105%。”2024年7月,一位借款人在“穩融花”平臺借款后,通過投訴平臺揭示了其驚人的借款成本。
這不是孤例。WEMONEY研究室了解到,在黑貓投訴等平臺上,關于“花花有米”、“穩融花”等高息貸款的投訴量近期持續攀升,用戶反映這些產品存在高額隱性收費、合同信息模糊、暴力催收等問題。
1 .隱蔽收費與合同貓膩:用戶實際利率遠超宣傳,還款明細成“糊涂賬”
多名借款人發現,在“花花有米”“穩融花”平臺借款,實際利率遠高于平臺宣傳的利率。
有用戶在“花花有米”借款6000元分12期,前三期每期需還1046.32元,后九期每期557.52元,總還款8156.64元。多出的1400多元被算成“咨詢費擔保費”,但當用戶要求開具發票時,平臺卻拒絕提供,以IRR計算這筆貸款利率為72%。
更有用戶通過“花花有米”借款2萬元,分12期還款,前3期每期需還3487.74元,剩余9期每期1858.41元,累計總還款27188.91元,年化利率高達60.9%。
這筆借款中包含2040.03元“撮合服務費”和1080元“擔保費”,兩項費用占借款總額的15.6%,但在借款時并未明確告知。
“穩融花”的高息問題更為突出。有用戶反映在“穩融花”借款1萬元分12期,每期需還1472元,提前結清找不到入口,按此計算年化利率高達120.36%,相當于借1萬元一年要還近1.2萬元利息。
除了高額費用,合同信息不透明也成為用戶投訴的重災區。有用戶投訴稱,在“花花有米”借款8000元,放款賬戶是“商盟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但平臺不直接提供完整合同,隱藏了乙方、丙方的真實名稱。
還有用戶表示,借款后看不到具體的還款本金與利息拆分,僅能看到每期需還的總金額,“連自己還的錢里多少是本金、多少是利息都不知道,感覺被蒙在鼓里”。
2. 背后企業網絡迷霧重重:空殼公司操盤,關聯曾遭3·15點名的“盈盈有錢”
“花花有米”和“穩融花”背后是一個錯綜復雜的企業網絡,通過空殼公司操盤,關聯方牽出曾遭3·15點名的“盈盈有錢”。
“穩融花”運營主體為廣西云騰智創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西云騰”),該公司成立于2021年,注冊資本200萬元,實繳資本為0,2024年員工人數僅1人,經營范圍中無任何金融類相關服務。
股權穿透發現,廣西云騰持有浙江錢都信息服務有限公司65%股份,而后者前身為P2P平臺“錢都金服”,其歷史股東曾包括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
廣西云騰實控人陳素遠名下還關聯著6家公司,其中南寧小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小苔科技”)擁有“米米錢包APP”軟件著作權,備案了“多惠甄選”“百靈美選”兩款APP。
廣西花花有米米錢包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安穩借”場景消費分期產品軟著,備案了“百靈辦單”小程序。
小苔科技雖注冊在廣西,但其官網曾顯示辦公地位于杭州市拱墅區東新路690號520室,與杭州云驅智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杭州云驅智匯”)地址完全重合。
杭州云驅智匯的股東信息同樣值得關注。該公司成立于2022年,注冊資本100萬元,實繳資本0,參保人數0,股東為葉興淼和楊紹歡——而楊紹歡同時也是廣西云騰的股東。
更關鍵的是,杭州云驅智匯使用的公司郵箱,與“盈盈有錢”關聯公司杭州鼎賢財務管理有限公司(由“盈盈理財”葉進武實際控制)一致,且“花花有米”上架主體廣西企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也留有該郵箱。
“花花有米”的前身正是曾被51公積金導流的“金元貸”,當時“金元貸”IRR年化利率已達77%,如今換殼為“花花有米”后,利率仍維持在60%-100%區間,與“盈盈有錢”的高息模式如出一轍。
3.違規跨省放貸難禁:資質不足小貸公司提供資金,穿透式監管迫在眉睫
“花花有米”“穩融花”的資方多為地方小貸公司,包括南寧市新源達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新源達小貸”)、南寧市鼎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等。
企查查信息顯示,新源達小貸的經營范圍僅為“小額貸款業務”,不含互聯網貸款業務,更不具備跨省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的資質。但從投訴情況來看,新源達小貸的借款人遍布全國,明顯涉嫌跨省放貸。
根據《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跨省級行政區域開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公司,注冊資本需不低于5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
而新源達小貸等地方小貸公司,注冊資本遠未達到這一標準,卻通過與“花花有米”“穩融花”合作開展跨省放貸業務,背后是否存在“牌照出借”問題,亟待監管部門核查。
新源達小貸2024年11月已被當地金融管理局現場檢查并責令整改。但截至2025年8月,它仍持續為這些高息產品提供資金。
自2018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持續整治互聯網貸款,設置實繳資本門檻、嚴禁跨省放貸,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但“盈盈有錢”及其關聯平臺通過“換馬甲、找殼公司、借地方小貸牌照”的套路,逃避監管查處,不僅讓消費者陷入高息債務陷阱,也讓前期整治成果面臨挑戰。
業內人士指出,要遏制這類亂象,關鍵在于強化“穿透式監管”——不僅要監管借款產品的運營主體,還要追溯流量導流方、資金提供方的責任。
助貸行業的合規轉型并非一蹴而就。在助貸新規即將實施的關鍵節點,“花花有米”“穩融花”這類頂風作案的平臺會損害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讓網貸真正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滿足合理融資需求”的本質,需要監管、平臺、消費者共同發力。
猜你喜歡
WEMONEY研究室
共2995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