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MONEY研究室·數字金融周報|7月銀行業被罰超2億元;錦程消金關閉多地業務
【銀行】
1.信用卡三個月少600萬張,借記卡量穩步增長
近日,央行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具體從銀行卡業務看,截至二季度末,全國共開立銀行卡100.68億張,環比增長0.68%。其中,借記卡93.54億張,環比增長0.81%;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15億張,環比下降0.83%。同時,二季度銀行卡交易以及轉賬業務、消費業務筆數均較一季度明顯增加,但存現、取現業務筆數出現下降,且整體銀行卡交易金額規模有所縮減。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量下降趨勢明顯,今年二季度較上季度減少600萬張,較去年末減少1200萬張,較2022年最高位的8.07億張下降超11%,至今已連續下滑11個季度。【第一財經】
2.王暉轉戰成都農商行任董事長!黃建軍“回巢”執掌成都銀行任董事長
8月18日,成都銀行、成都農商銀行均發布公告,宣布兩行互換“掌門”:成都農商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建軍擔任成都銀行黨委書記、并獲提名為成都銀行董事長人選;成都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暉任成都農商銀行黨委書記、并獲提名為成都農商銀行董事長人選。【WEMONEY研究室】
3.7月銀行業被罰超2億元!有銀行收到千萬元“天價罰單”
317張罰單,約2.25億元!今年7月,銀行業收到的罰單數量以及罰沒總金額創下自今年2月以來的月度新高。記者梳理發現,今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各分支機構)開出317張罰單,被罰沒總金額高達22527.68萬元(以處罰公告日統計),較6月的156張罰單、10156.52萬元罰金呈現倍數增長。【金融時報】
4.高永平獲準擔任長安銀行首席信息官
陜西金融監管局日前發布關于高永平長安銀行首席信息官任職資格的批復,核準高永平長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的任職資格。公開資料顯示,高永平曾擔任長安銀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總經理、信息科技部總經理等職務。【金融一線】
5.六大行首單均落地,銀行科創債發行持續“加碼”
近日,郵儲銀行日前完成首期科創債發行,國有六大行科創債全部落地,與此同時,南海農商銀行、九江銀行、蘭州銀行等區域性銀行也在加速補位,推動發行主體進一步向地方延伸。據Wind數據,截至8月21日,銀行機構參與科創債發行的機構已增至36家,發行總規模超2400億元。【北京商報】
【保險】
1.眾安在線上半年業績躍升:承保利潤翻倍
8月20日晚間,眾安在線披露2025年上半年業績。數據顯示,上半年,眾安在線總保費收入達166.61億元,同比增長9.3%;歸母凈利潤激增11倍至6.6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據披露,這一飛躍式增長,源于保險主業承保利潤的翻倍、科技業務虧損收窄,以及旗下數字銀行ZA Bank扭虧為盈,標志著“保險+科技+銀行”生態協同戰略進入收獲期。【WEMONEY研究室】
2.險資另類投資結構生變:債權計劃收縮,股權與資產證券化業務擴容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8月20日披露信息顯示,中意資產、長江養老合計登記3只債權投資計劃。不過,從行業整體新增登記情況來看,債權投資計劃正經歷調整周期。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債權投資計劃登記規模同比降幅超20%,登記規模近年來持續萎縮。其收益率也逐步走低,已降至2%-3%的水平。受融資需求減弱、利率持續下行等因素影響,保險資管的另類投資業務結構正經歷轉變。在收縮債權投資計劃的同時,股權投資、資產證券化等業務迅速增長,成為險資應對“資產荒”和獲取更高收益率的新方向。業內人士認為,在另類投資轉型過程中,保險資管公司的投研能力、項目篩選能力、風控能力均有待提升。【中國證券報】
3.太平洋產險分公司電銷負責人倒賣全省車主隱私
2025年8月5日,安徽省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一份編號為(2025)皖03刑終156號的刑事裁定書中,詳細披露了一起罕見的大型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案件的相關情況。判決書顯示,2018年太平洋產險安徽分公司電銷業務部總經理楊某某與前同事楊某合謀出售購車數據牟利,楊某某將數據按照各個地市的分類打包好給楊某對外出售,信息內容包含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車牌號、車輛型號、車架號、發動機號、車輛保險初登日期等信息。【市場資訊】
4.“銀行系”不敵“老七家”:銀保渠道失守,新單期交下滑14%
同業交流數據顯示,上半年銀保貢獻保費收入超50%,再度躋身市場第一大渠道之位,不過新單規模略有下滑,同比下降約1.5%,而受益于業務結構調整,新單期交保費收入同比增長5%。“老七家”險企由于改變策略,銀保渠道保費狂飆,其中,新單期交保費同比大增45%。然而,與此同時,10家銀行系險企合計新單期交保費收入卻同比下滑14%,其中3家銀行系險企同比下滑的幅度都超過了20%,最高者甚至同比下滑達40%。【慧保天下】
【消費金融】
1.中國銀行增持中銀消金股權至47.98%,消費金融戰略布局再升級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披露關于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變更股權的批復,中國銀行獲準受讓深圳市博德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3.558%股權及北京紅杉盛遠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持有的1.617%股權。交易完成后,中國銀行持股比例將提升至47.98%,逼近50%的絕對控股線,進一步鞏固其第一大股東地位。【WEMONEY研究室】
2.錦程消金關閉多地業務
最近,錦程消費金融對自營業務端展業區域進行調整,江西、河南、河北全省所有業務均已關閉,包括抵押貸和信用貸。以抵押貸業務為例,如果房子在上述省份,則均不能辦理貸款業務。為何關閉這些區域的業務?原因可能是客戶還款情況不好,也可能是展業區域優化,具體原因不得而知。有消金從業者表示,消金公司的區域業務調整,主要是逾期問題導致。如果目標展業區域逾期率過高,盈利情況不樂觀,便會進行優化調整,業務關停,裁員動作都有可能發生。【鐳射財經】
3.付一夫:新政對消費金融公司提出了4點新要求
日前,財政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對符合條件的個人消費貸款給予財政貼息。值得注意的是,在入圍的23家貸款經辦機構中,除了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外,還包括5家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這意味著消費金融公司已然被納入到國家消費刺激政策的體系之中,其在消費信貸領域的專業性和市場觸達能力得到了官方認可。然而在此過程中,消費貸款貼息新政也對消費金融公司提出了4點新要求,包括精準識別消費需求與資金流向、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優化產品與服務、加強合規經營與信息披露。【金融界】
4.杭銀消費金融取得基于調度任務的生產數據檢測與分析系統及方法專利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信息顯示,杭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項名為“一種基于調度任務的生產數據檢測與分析系統及方法”的專利,授權公告號CN120297587B,申請日期為2025年06月。天眼查資料顯示,杭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位于杭州市,是一家以從事其他金融業為主的企業。企業注冊資本256100萬人民幣。通過天眼查大數據分析,杭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參與招投標項目50次,財產線索方面有商標信息20條,專利信息211條,此外企業還擁有行政許可18個。【瑞財經】
【金融科技】
1.京東盛際小貸半年凈利1.19億,協同消金牌照謀增量
近日,重慶京東盛際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東盛際小貸”)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財務報告。京東盛際小貸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顯著的業績扭轉。數據顯示,京東盛際小貸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8.71億元,同比增長3.08%;凈利潤達到1.19億元,對比2024年同期虧損8517.22萬元的情況,同比增長率高達239.67%。【WEMONEY研究室】
2.浙江:支持在浙跨境支付機構申請全球支付牌照
近日,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浙江省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指出,強化數字服務貿易特色優勢。加強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醫療、教育等場景的應用。支持在浙跨境支付機構申請全球支付牌照。積極推廣云外包、平臺分包等新業態新模式,鼓勵研發、設計、維修、咨詢等領域傳統服務外包企業向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金融一線】
3.金融壹賬通:陳婉梅辭任聯席公司秘書,鄒醒龍接任
金融壹賬通近日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董事會宣布,陳婉梅已提出辭任公司聯席公司秘書,自2025年8月21日起生效。陳婉梅辭任后,鄒醒龍已獲委任為聯席公司秘書及授權代表,自2025年8月21日起生效。林如波將繼續擔任另一名聯席公司秘書。【金融一線】
4.網銀在線因違法行為被罰沒共計962萬元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發布行政處罰決定信息公示表。處罰信息顯示,網銀在線(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網銀在線”)因違法行為被警告并罰沒共計962萬元(沒收違法所得219萬元、被處罰款742萬元)。網銀在線成立于2003年,作為國內最早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之一。2011年5月3日,更是獲得首批人民銀行《支付業務許可證》,業務范圍涵蓋銀行卡收單(北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等多個領域。目前,其作為京東科技旗下子公司,在支付市場中占據一定份額。【金融虎】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WEMONEY研究室·數字金融周報|海淀金融局發布穩定幣相關風險提示;支付寶財付通迎央行總行反洗錢直接監管
數字金融周報|金融業出拳整治“內卷式”競爭WEMONEY研究室·數字金融周報|國有六大行旗下AIC將配齊;消費金融公司2024年末貸款余額1.35萬億
WEMONEY研究室·數字金融周報
WEMONEY研究室
共2921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