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BeBus母公司港股IPO:核心業務失速,“第二曲線”難掩毛利率下滑
出品|公司研究室IPO組
文|曲奇
8月15日,嬰童品牌BeBeBus的母公司不同集團向港交所主板更新招股書,中信證券、海通國際為聯席保薦人。此前,不同集團已完成港股上市備案。
這個依靠嬰兒推車起家的年輕品牌,成立僅6年,早期選擇All in 小紅書,憑借KOL“種草”在擁擠的母嬰賽道闖出一條生路,也打開了一扇通往港交所的大門。
然而,根據招股書,近兩年BeBeBus的核心業務正面臨增長困境,核心業務收入放緩,毛利率下滑,公司在嬰兒車領域的競爭力減弱。
核心業務面臨增長挑戰
說到BeBeBus,時常刷小紅書的有娃一族可能會比較熟悉。如今,BeBeBus母公司不同集團再度更新IPO招股書,繼續推進港交所主板上市進程。
BeBeBus是不同集團2019年創辦的國產母嬰品牌,面向五歲以下嬰幼兒市場,涵蓋親子出行、親子睡眠、親子喂養、衛生護理等四大場景,主要產品包括嬰兒推車、兒童安全座椅、嬰兒腰凳、嬰兒床、睡袋、枕頭、餐飲、奶瓶、學飲杯、紙尿褲、柔巾、濕巾等。
2022年到2024年,不同集團收入分別為5.1億元、8.5億元、12.5億元;2025年上半年,不同集團收入7.3億元,同比增長24.7%。
從收入結構上,不同集團的收入主要來自出行和睡眠場景,即嬰兒車、嬰兒床是主要收入來源。

2022年到2024年,出行和睡眠場景合計收入占比分別為88.7%、71.6%、63.6%、49.1%。
從收入端來看,好的方面是不同集團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嬰兒護理產品。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該業務收入占比從8.2%提升至42.3%,毛利率38.7%提升至43.4%。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71.9%,毛利率同比增加12.9%。
不好的方面是,出行和睡眠場景似乎陷入了困境。
2025年上半年,出行場景收入2.58億,同比下滑5.1%;睡眠場景收入9887.8萬元,同比增長1.9%。
出行場景毛利率自2023年逐步下滑,2023年為51.6%,2024年降至50.2%,2025年下滑到49.5%。
睡眠場景也有相似的問題,一是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長較低,而是2025年毛利率同比下滑1.4個百分點。
收入的下滑或放緩,毛利率的下滑,均反映了不同集團在出行場景和睡眠場景這一塊的競爭力和定價權在減弱。
進一步看,報告期內,不同集團出行場景毛利率大體在50%附近,睡眠場景毛利率大體在60%上下,而嬰幼兒護理產品毛利率則不超過45%。這意味著,不同集團從一個高毛利領域向低毛利領域進行了業務延伸,這也反映出近幾年公司在核心業務上面臨較大挑戰,要靠新業務維持增長。
3年半銷售費用近11億元
不同集團創始人汪蔚從事母嬰行業多年。在創辦BeBeBus之前,汪蔚還曾創辦過母嬰用品購物平臺綠嬰,還是輕奢母嬰品牌anglebay的經銷商。
根據天眼查,上海綠嬰科技有限公司在2013年5月成立,汪蔚、馬良分別持股48%、52%,兩人均在2016年6月退出,上海童歌母嬰用品有限公司收購綠嬰90%股份。
據悉,綠嬰的模式為廠商直接向C端客戶銷售產品,同時提供線上交易線下體驗免費活動,目標是每年給1000萬兒童提供免費嬰兒推車、兒童安全座椅、兒童餐椅等產品。
2014年6月,浙江安哲貝嬰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汪蔚和沃淵凱各自持股49%,汪蔚為安哲貝董事長,沃淵凱為董事兼總經理。
安哲貝是挪威輕奢母嬰品牌anglebay的銷售商,產品包括嬰童推車、嬰童床、汽車安全座椅、奶瓶等。天眼查顯示,安哲貝在2020年被清算并注銷。
按此推算,BeBeBus至少是汪蔚的第三次創業。
不同集團招股書稱,汪蔚在消費品品牌定位與傳播、基于用戶行為研究產品定位、爆款產品打造、品牌管理及企業戰略定位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
BeBeBus成立6年就走上IPO之路,與小紅書有較大關系。
BeBeBus聯合創始人沈凌曾表示,BeBeBus的迅速起勢是因為他們做對了兩件事,一是產品差異化,二是早期將推廣費用All in小紅書渠道。
沈凌稱,“傳統電商平臺基本是帶著品牌搜索品類,這意味著新品牌如果不能形成品類關鍵詞,在流量端的競爭效率就低了,因為你需要花更多錢去買流量。所以當時我們選擇在小紅書展示產品的差異化和價值,通過小紅書去引發關鍵用戶的分享購買,再返回電商平臺搜索。”
根據招股書,不同集團已與超過1.6萬個來自不同平臺的達人合作,其中超過20位KOL擁有超過百萬粉絲。在小紅書上,#bebebus 這一話題的總瀏覽量過億。
通過與KOL合作,BeBeBus實現了快速崛起,代價是花了不小的營銷費用。
招股書披露,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上半年,不同集團銷售費用分別為1.89億元、2.86億元、3.91億元和2.24億元,銷售費用率均超過30%,3年半累計花了近11億元的銷售費用。
然而,報告期內,不同集團的研發費用率最高只有3.2%,且2024年的研發開支較2023年還出現了下滑。3年半研發費用累計約為7000萬元,還不到銷售費用的10%。

2025年上半年,在毛利率下滑的情況下,不同集團通過壓縮費用,實現了凈利潤率的增長,凈利潤為4850.7萬元,同比增長72.1%,凈利率由4.8%提升至6.7%。
2020年和2021年,不同集團共進行了四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天圖投資、高榕創投、經緯創投、泰康人壽等,累計融資超過5億元,估值約為20億元。
IPO前,高榕創投持有不同集團9.80%的股份,為最大機構投資方;天圖投資、經緯創投和泰康人壽則分別持有不同集團9.24%、7.84%和5.15%的股份。
猜你喜歡
公司研究室
共1441篇文章
解讀公司發展商業邏輯,揭秘資本市場背后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