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付低調測試借款新功能,“信用變現”觸手可及?
文|文心 編|劉雙霞
近日,騰訊旗下消費信貸產品“分付”悄然上線借款功能新服務,目前仍處于灰度測試階段。這一功能允許符合條件的用戶基于歷史大額交易記錄,將額度提現至銀行卡,突破了此前僅限于微信支付體系內消費的場景限制。
1.功能揭秘,分付借款的三大關鍵條件
此次微信分付推出的借款功能并非無門檻開放。根據騰訊相關人士向界面新聞透露的信息,用戶需滿足三個核心條件才能申請借款:近30天內完成支付滿100元的交易;支付時未使用“分付”付款;通過系統綜合評估。
這種設計將借款功能與用戶的實際消費行為緊密掛鉤,形成獨特的風控模式。與市場上其他信用借款產品不同,分付的借款金額并非由用戶隨意決定,而是必須與歷史交易金額保持一致。
當用戶使用微信支付(非分付)完成一筆100元以上的交易后,借款功能隨即解鎖。系統會自動識別該筆交易金額可作為借款額度,用戶可將該筆資金申請提現至綁定的銀行卡。
有用戶展示的操作過程顯示,在“分付”首頁展示的額度下方出現了“借款到銀行卡”的選項。點擊后,系統會列出哪些歷史交易符合條件,用戶選擇其中一筆交易即可申請借款。
“分付”的借款功能與信用消費占用同一個信貸額度。當用戶成功借款后,其微信分付總額度會同步減少。這一設計意味著用戶需要在消費分期與現金周轉之間做出權衡選擇。
在利率方面,分付借款延續了其信用消費的計息方式:日利率0.04%,相當于年化利率14.6%,處于消費信貸市場中等水平。這一利率標準與支付寶“借唄”等同類產品基本持平。
還款機制設計則相對靈活:支持隨時還款,已還部分不再計息;用戶每月最低只需還款10%即可繼續使用服務,這種設計降低了短期還款壓力。
在借款用途上,系統默認提示為日常消費,用戶還可自行選擇餐飲生鮮、美妝零售等不同用途。但轉賬、紅包等交易無法作為借款依據。
在資金端,微信分付的信貸服務由合作金融機構提供。主要授信機構包括深圳市財付通網絡金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騰訊旗下小貸公司)以及國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這種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結構有助于分散風險。
2.灰度測試策略,騰訊金融的謹慎擴張
分付此次功能升級標志著其產品定位的顯著轉變。自去年底向部分用戶開放以來,分付一直主要應用于吃飯購物等消費場景,被外界視為微信版“花唄”。而借款功能的加入使分付兼具“花唄”和“借唄”的雙重特性。
具體而言,分付現在支持兩種借貸模式:支付時可選擇“分付”付款,實現“花多少借多少”的即時消費信貸;若支付時未使用“分付”,后續用戶急用錢時,可憑歷史交易申請借款,資金直接打款到銀行卡。
微信分付目前的‘借款’功能有點類似信用卡的借款功能。
騰訊對此次功能升級保持了一貫的謹慎態度。分付借款功能目前僅在小范圍試行,開通資格由系統自動評估,暫不支持用戶主動申請。
這種灰度測試策略在騰訊產品開發中并不罕見。騰訊相關人士表示:“分付是騰訊在灰度測試的消費信貸產品,用戶能夠通過分付額度享受消費借款服務。目前分付正在小范圍試行借款服務升級。”
這種漸進式擴張策略的背后,是騰訊對金融業務風險的高度敏感。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小范圍測試有助于平臺在不影響大規模用戶體驗的前提下,驗證風控能力和產品穩定性。
與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相比,微信面臨一個顯著短板:缺乏自營電商消費場景。這一缺陷卻促使微信探索出與眾不同的金融發展路徑。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微信與其他互聯網巨頭相比,自營電商消費場景建設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借力微信支付的支付數據,來豐富自身信貸領域的風控手段與用戶資質評估。
微信支付的龐大數據資源成為其最大優勢。騰訊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躍用戶數首次突破14億大關,達到14.02億。如此龐大的用戶基數為分付提供了潛在的發展空間。
2025年二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實現營收555億元,同比增長10%。該業務毛利同比大幅提升21%至290億元,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8%升至52%,盈利能力顯著增強。騰訊特別提到公司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增長明顯,主要得益于消費貸款服務、商業支付活動及理財服務的收入增長。
猜你喜歡
WEMONEY研究室
共2903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