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率下降核銷可控,蘇州銀行風控邏輯釋放了哪些信號??
當銀行業風控面臨資產質量承壓、風險識別難度加大的挑戰時,蘇州銀行交出了一份“逾期降、核銷穩、防線固”的答卷。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持續優于同業,逾期貸款占比收縮,全年核銷預算顯著低于上市銀行平均水平。這份成績單背后,是其“指標穩、機制全、效能高、技術強”的風控邏輯全面落地,也為城商行風控轉型釋放了清晰信號。
多項核心指標向好:效益與安全的動態平衡
“風控不是慢剎車,而是精準控速——既要守住安全底線,也要為業務發展留足空間。”蘇州銀行相關負責人道出了該行“效益與安全并重”的核心邏輯。
最新數據印證了這一平衡的成效: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0.83%,撥備覆蓋率437.91 %,主要風險指標位居上市銀行第一梯隊,較上年末,“風險緩沖墊”厚度持續夯實;撥貸比3.63%,處于同業合理區間,既未因過度計提影響盈利,也未因計提不足埋下隱患。更關鍵的是,作為不良貸款“前瞻性指標”的關注類貸款表現亮眼——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關注類貸款占比較上年末下降0.13%,這類貸款是未來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池”,其占比下降直接降低了后續資產質量劣化的壓力,為不良率的長期穩定筑牢“第一道防線”。
更值得關注的是風險“前端改善”與“末端可控”的雙重表現。上半年,該行逾期貸款占比較上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風險分類準確性進一步提升。而在核銷端,盡管各項核銷較去年同期增幅明顯,但核銷預算依然顯著低于上市銀行平均水平,“以最小代價化解風險”的特征凸顯。
“這組數據說明,蘇州銀行的風險不是‘捂出來的低’,而是‘管出來的穩’。”一位長期跟蹤城商行的分析師指出,在該行信貸規模同比增長9.04%的背景下,資產質量仍能持續保持在穩定水平,印證了其風控體系對業務擴張的支撐能力。
疏堵機制織密防線:從源頭到末端的全流程管控
風險就像水流,只堵不疏容易潰堤,只疏不堵又會失控。蘇州銀行的解法是構建“全流程管控體系”,從源頭預防到末端處置,形成一個閉環。
先看“堵”的環節——靠“定期復盤+標準化審批”筑好防火墻。比如在授信審批上,把調查報告、審查報告都做了精簡化、標準化、模板化,避免因流程繁瑣拖慢效率,也減少人為失誤;還會定期開風險客戶復盤會,從出問題的案例里找原因、補漏洞;就連檢查工作都有章法:先靠模型篩疑點,再做非現場分析,最后帶著問題去現場核實,既省時間又能精準抓風險。
再看“疏”的關鍵——靠“精準監測”早發現、早處理。蘇州銀行一直在優化大數據預警規則,比如升級全流程風險預警體系,讓風險信號能更快、更準地傳達到位;在操作風險上,還優化了“風險與控制自我評估(RCSA)、關鍵風險指標(KRI)、損失數據收集(LDC)”這三大工具,對重要業務流程逐個梳理、自我評估,再定期監測關鍵風險指標,發現問題就及時整改,不讓小風險變成大麻煩。
同時,防線不是單點突破,而是體系作戰。該行不斷加強業務前臺、風險中臺和審計后臺三道防線的協同合作,有序開展業務操作、風險檢查與審計監督,完善內部控制架構,提升操作風險管控能力。以考核為導向,進一步壓實各分支機構風險合規部門管理職責,形成工作手冊和任務清單,明確分支機構風險管理要求,讓每個環節都知道“該做什么、要防什么”,這種體系化管控意味著客戶與銀行“打交道”的每一步都有保障。
效能升級提速響應:從審批到預警的協同發力
“好的風控,既要嚴把關,也要快響應。”在蘇州銀行的風控邏輯里,“嚴”和“快”從來不是對立面,而是靠“監管協同+流程優化+技術提效”實現雙向提升。
具體怎么做?首先是“跟著政策走,貼著客戶轉”:宏觀上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和監管要求,比如支持實體經濟、普惠金融的領域,風控政策會主動適配;微觀上則不搞“一刀切”,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客戶,制定差異化的準入和管理政策,對客戶來說,這意味著“符合政策的優質需求不會被風控卡殼”,對投資者來說,也意味著銀行的信貸方向踩在政策紅利上。
還有個關鍵點是“主動處置風險,不拖泥帶水”。面對存量的大額不良資產,蘇州銀行沒等風險擴散,而是主動找處置突破點,加快變現效率;對風險客戶,按預警等級建“一戶一表”,預警越緊急,跟蹤頻率越高,就是要把資產劣化的可能掐在萌芽里,就連核銷資產也分了“終結類、清降類、保持類”,重點突破能快速處置的部分。這種“主動清風險”的態度,比單純“藏風險”更讓人放心。
研究與技術賦能:風控決策的“智慧大腦”
如果說傳統風控靠經驗,那蘇州銀行現在的風控更靠智慧——這個“智慧大腦”有兩大核心:一是“研究先行”預判風險,二是“技術打底”提升效率。
如何做到“研究預判”?蘇州銀行緊跟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監管政策,再結合該行新三年戰略規劃調整授信政策,比如提前判斷哪些行業會回暖、哪些領域有潛在風險,引導信貸資金往優質方向走。為了把研究做深,該行研究團隊深鉆行業周期,比如制造業的訂單變化、服務業的復蘇節奏,快速把研究結論變成政策調整,比如某行業風險上升,就及時優化該領域的授信標準——這樣一來,就算經濟或產業有波動,銀行也能提前應對,對客戶和投資者都是雙重保障。
又如何實現“技術賦能”?該行去年上線的新綜合信貸系統,是“智慧大腦”的“硬件核心”——它把公司貸款、個人貸款、網貸業務全整合到一起,實現了“3全、5化、6統一”。對客戶經理來說,系統能智能識別風險、快速配置流程,減輕反復手動核對壓力;對客戶來說,很多業務能線上辦,不用跑網點排隊——簡單說,就是辦貸速度快了,風險篩查也更準了。
圖譜技術的深度應用則成為“關聯風險識別利器”。該行不斷強化風險監測,升級大數據預警,建立全行級知識圖譜能力平臺,搭載風險基礎圖譜模型,巧妙借助知識圖譜功能,像“偵探”一樣挖掘各類場景之間的隱性關聯。靠這個工具,很多藏得深的關聯風險都能被揪出來,大數據預警的 “靈敏度”也跟著提上來了。
從指標向好到機制閉環,從效能升級到技術賦能,蘇州銀行的風控邏輯正清晰傳遞出一個信號:在復雜的風險環境中,唯有將“穩”的根基筑牢、將“智”的能力做優,才能實現“進”的目標。這不僅是其自身穩健發展的底氣,更為城商行風控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