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億規模養不起一個APP!平安基金關停直銷APP背后的固收之困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組
文|曲奇
7月底,平安基金一則公告悄然傳開:將于8月31日起正式暫停旗下APP運營,所有功能將遷移至官網與微信服務號。
作為一家管理規模達6500億元的公募基金公司,平安基金此舉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2015年,平安基金現任董事長羅春風提出了“先固收后權益”的發展路線。如今十年過去,平安多只固收產品靠機構客戶“撐場子”,權益類產品又沒能跟上固收的腳步,這或許是導致平安基金砍掉直銷APP的主要原因。
關停APP暴露客戶粘性不足
7月26日,平安基金發布公告稱,為了給投資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體驗,公司將于2025年8月31日將“平安基金”APP移動客戶端(含安卓客戶端和iOS客戶端)的功能及服務正式遷移至公司官方網站和“平安基金”微信服務號。
公告顯示,投資者可以登錄公司官方網站或在微信內搜索“平安基金”微信服務號,使用APP同一賬戶信息,辦理基金開戶、交易和查詢等相關業務。屆時,公司將暫停APP的運營及維護服務,如有恢復運營計劃,將另行通知。
平安基金并不是第一家關停APP的公募基金。
自2019年信達澳亞率先關停APP后,2024年至今已有近20家公募基金公司跟進,包括國壽安保、前海開源、光大保德信等,APP關停潮從百億級蔓延至千億級機構。
如今,管理規模超6000億元的平安基金加入這一陣營,標志中型公募全面進入收縮行列。
平安基金關停APP最主要的原因是降本增效。
曾有行業人士表示,“中小公募直銷APP因下載量低、維護成本高,陷入‘高投入(技術運維、安全防護)、低產出(用戶流量不足)’循環,第三方代銷平臺的發展進一步加劇直銷渠道邊緣化,關停成為降本增效的最優解。”
運營直銷APP是一項重投入的業務,前期需要大量資金用于系統開發,后續還需要每年花200-300萬元進行維護、升級等。
在公募機構追求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平安基金關閉APP是中小公募在成本重壓與渠道擠壓下的理性選擇。
不過,這也暴露了平安基金在直銷業務方面缺少用戶粘性,產品端不夠豐富、沒有獨特性等不足。
債基拖累總規模下滑
平安基金成立于2011年,最開始叫做平安大華基金,是國內第63家獲批的基金公司,股東分別為平安集團、新加坡大華資產管理公司、三亞盈灣旅業。
2018年11月,平安基金新增注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增資完成后,平安信托持股從60.7%提升至68.19%,大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從25%降至17.51%,三亞盈灣旅業有限公司持股14.3%不變,公司也由“平安大華”變更為“平安基金”。
平安基金成立之初的總經理是李克難,這也是李克難籌建的第三家基金公司。不過,每一家基金公司成立不久后,李克難就會離開。2014年,李克難離任,羅春風成為公司總經理。
資料顯示,羅春風自1993年加入平安集團,歷任平安保險集團品牌宣傳部總經理、平安人壽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等職,是平安集團的一員老將。2011年平安基金成立時,羅春風便擔任公司副總經理。
2015年,羅春風正式確定了平安基金“先固收后權益”的路線。次年接任總經理的肖宇鵬,繼續執行這一策略。
在固收類產品上,平安基金確實做出了一些亮點。
比如,2013年12月成立的平安日增利貨幣基金,作為一款基礎性的、高流動性的現金管理工具,規模從最初的5億多元已增長至2016億元。
Wind數據顯示,2025年6月末,平安基金整體規模約為6560億元,這一只貨幣基金就占據了全公司約30%的規模。
根據Wind數據,2025年6月末,平安基金的貨幣基金規模共為4037億元,債券型基金規模約為1770億元,合計規模達到了5800億元,占比約為88.5%。
可見,平安基金在規模方面是一家“重固收輕權益”的基金公司。這種對固收的依賴,也影響了平安基金過去幾個季度的規模擴張。
根據Wind數據,2024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規模達到6625億元,此后連續3個季度規模下滑,直到2025年二季度才止跌回升,但和上年同期相比,管理規模仍差了100億元。
其主要原因便是債券型基金規模從2024年二季度末的2127億降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1637億,一年間債基規模減少了近500億元。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平安基金并未抓住國內ETF市場的紅利,ETF產品規模雖然從284億增長至348億,但與其他頭部基金公司相差較多,而且難以填上同期債基規模縮減的坑。
權益“跛腳”大而不強
平安基金“先固收后權益”的策略,有其成功之處,在平安日增利的帶動下總管理規模很快便穩定在前30名。
然而,這個策略也有其弊端。比如,相同規模下,固收類產品的收益遠不及權益類產品。
根據Wind,平安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費多數是0.5%,混合型產品的管理費多為1.2%,最低為0.6%。
而債券型基金的管理費多數為0.3%,平安高于0.3%以上的債基僅有11只,最高為0.8%。
以平安元豐中短債為例,2024年該基金規模穩定在60億以上,管理費0.3%,根據基金年報,2024年基金管理人報酬約為1408萬元。
而混合型基金的平安低碳經濟,2024年全年規模在17億元上下,管理費1.2%,2024年年報顯示,基金管理人報酬為2055萬元。
可見,主動權益類產品給基金公司帶來的收益顯著高于固收類產品。平安基金權益類產品占比過低,導致公司陷入“大而不強”的局面。
此外,平安多只債券型基金,機構投資者占比較高。比如,平安元豐中短債A,2024年末機構投資者占比達到98%;平安合韻定開純債,2024年末規模46億,持有人全部為機構投資者,而沒有個人投資者。
再比如近期被質疑給機構“開后門”的平安惠享純債。
7月31日,平安惠享純債發布公告,宣布推出8月贖回費率優惠活動。
費率調整主要集中在A類份額贖回費率:持有7天至1年的,從原本的0.10%直降至0.025%;持有1至2年的,從0.05%降至0.0125%;且贖回費計入基金資產比例從25%提升至100%。而這個優惠費率只限于在直銷柜臺贖回的投資者。
平安基金的這個舉動,被部分人質疑是為機構量身定做的“低成本撤退方案”,而非給普通基民“減負”的貼心服務。因為在散戶為主的基金中,這類優惠活動幾乎沒有。
根據天天基金網,2023年末,平安惠享純債A規模僅0.03億元,到了2024年6月末規模增至0.22億元,9月末規模激增至9.18億元。
在規模增長的過程中,該基金持有人結構發生了很大轉變。2023年,個人投資者占比91.63%,機構僅持有8.37%,但2024年6月末,機構占比提升至82.88%,2024年末機構占比已達到99.67%。
可見,平安惠享純債A規模的提升主要靠機構的買入,才化解了這只基金清盤的危機。一年過去,平安給當初幫忙的機構一些優惠,是人之常情。

不過,這也反映出來平安基金存在的另一個問題,APP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而平安多只固收類產品是靠機構撐著,導致APP用戶打開率偏低。
在基金行業進入“降本增效”時代,平安基金真正想要做大做強,恐怕還是要靠“兩條腿”走路。
根據Wind,2025年6月末,平安基金總規模在公募基金中排在第19位。其中,貨幣基金排在第12位,債券型基金排在第19位,股票型基金排在第24位,混合型基金排在第28位。
羅春風當初提的是“先固收后權益”,十年過去,平安權益類產品的發展顯然沒有跟上固收產品的腳步。
業內人士表示,平安基金關閉APP是其“降本增效”的直接舉措,更是其業務結構失衡(重固收輕權益)和依賴機構客戶在數字化渠道層面的集中體現。這不僅是成本壓力下的被動選擇,也暴露了其未能成功發展個人直銷業務和壯大權益產品線的戰略短板。
猜你喜歡
公司研究室
共1432篇文章
解讀公司發展商業邏輯,揭秘資本市場背后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