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金融
-
李揚:只有借助金融科技才能降低純粹流通費用,讓更多資源用于生產
現在金融科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當下只有借助金融科技才能降低純粹流通費用,讓更多資源用于生產,GDP才能發揮真正的效益。 -
胡濱:金融科技監管需從短期治理、運動式治理向長效機制轉變
金融科技監管當前最重要的是從短期治理運動式治理向長效機制轉變,彌補監管真空,解決“三不管地帶”的門檻、準入、行業監管等問題。 -
霍學文:金融科技發展應深耕應用場景,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科技實際上是科技怎么支持金融,有三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底層技術怎么支撐金融發展;二是技術怎么賦能金融的發展;三是技術怎么助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
柴哲彬:金融科技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時,更應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規律
金融科技業已成為各國金融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也代表了金融業發展的未來趨勢。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在發展中帶來的“破壞性創新”,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挑戰。 -
耿德強:知識產權作為紐帶可以打通資本和創新的斷點
金融科技業已成為各國金融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也代表了金融業發展的未來趨勢。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在發展中帶來的“破壞性創新”,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挑戰。 -
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新進展:兩家子公司現身 中銀金科實現盈利
前不久,銀保監會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0年銀行業信息科技資金總投入2078億元,同比增長20%。 -
消金十年馬太效應顯現,中小型公司如何突圍?
在疫情“黑天鵝”的襲擊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分化,行業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 -
平安普惠借服務費推高用戶成本至23.88%,此前被監管點名批評
“比借唄還便宜的貸款要不要?”“月息6厘的資金有沒有需要?”這樣的營銷話術誘導用戶,淡化或隱瞞高額保費、服務費等,甚至會將保費與貸款利率相混淆,不少缺乏金融常識的借款用戶聽信話術,直到償還貸款時才知道需要同時支付利息和保費等多個費用。 -
理財子公司業績大PK!賺錢能力哪家強?
理財子公司成立時間較短,運作模式不成熟,現狀并不代表未來。盈利差距背后,各家理財子公司的定位不同,打法也不同。 -
建行副行長呂家進或執掌興業銀行 曾在交行、郵儲等國有行任職
4月14日,據媒體報道稱,建設銀行副行長呂家進有望出任興業銀行董事長。 -
陸金所推出客服“升溫”計劃 三大舉措打造“有溫度”的智能客服
在金融科技的風口之下,智能客服成為金融領域落地最廣泛的智能應用之一。 -
整體規模超萬億!國有銀行消費貸哪家強?
銀行還需要考慮如何把控風險、控制規模與不良率的平衡、嚴防消費貸入樓市股市等問題。 -
西安銀行計提4.75億減值準備的“神秘客戶”是誰?這些企業曾為貸款大戶
4月6日,西安銀行盤中一度跌超2.6%。截至當日收盤,西安銀行股價報在5.05元/股,下跌2.51%。4月7日,西安銀行收盤價為5.07元/股,市值225.3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