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2025上半年:已突圍,將成蝶
引言
華為2025 年上半年的財報,從表面看似乎略顯平淡:營業收入4270.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5%。凈利潤為371.9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2.2%。
但往深處看卻會發現累累碩果:被黃仁勛認為性能超越英偉達的CloudMatrix 384超節點、全棧自研且終端已破千萬的鴻蒙操作系統、重回國內第一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
似乎淡化了它曾經經歷的戰況是如此慘烈,而對戰的雙方又是如此懸殊——
一家中國民營企業,和一個超級大國。
戰火初燃
2017年,這家最初注冊資本2.1萬人民幣、員工14人的中國公司,取得了通信設備市場份額世界第一,國際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一,手機銷量世界第三等一系列成績。
此外,由它自研用于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個人設備等多個場景的芯片,也開始嶄露頭角,且表現不俗。
這很快觸到了某些敏感且不懷好意的神經。
2018年年初,美國最大電話公司AT&T和最大電子產品零售商Best Buy,先后取消了在美銷售其手機的計劃。
當時很少有人能預料到,這只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序幕。
很快,更大的重錘落下。
2018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第889條,禁止聯邦政府機構及承包商采購和獲取華為等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和服務。
這還不算完。
法案還禁止上述機構與使用華為等企業設備及服務的實體簽訂或延長合同。
美國的一眾小弟——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英國等——也趁火打劫,共同拒絕華為的5G技術和服務入境。
大概是發覺僅“對事”下手無法令華為屈服,美國又“對人”動起了念頭。
2018年12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大女兒、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且美國向加拿大提出引渡要求。
最終在被無理拘押1028天之后,在華為和中國政府的努力抗爭下,孟晚舟在不認罪、不支付罰金的情況下于2021年9月回到祖國。在深圳寶安機場著陸時,她身著一襲紅裙,深情表示:“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這一刻,讓人不禁想起法國阿爾斯通前高管皮耶魯齊的感慨:
“在我看來,這標志著中國的一個巨大勝利,因為這確實是第一次以一個國家的意志,成功回擊了美國的這種長臂管轄……我沒有孟女士那么幸運,我的公司并沒有向我提供那么強大的支持,我的祖國也沒有給我提供強大的支持。”
他的經歷,幾乎就是孟晚舟事件的“前傳”,卻有著不一樣的結局。
2013年4月,時任阿爾斯通集團鍋爐部全球負責人的他,在去美國出差時于機場被捕,并被指控涉嫌商業賄賂。直到2018年9月,阿爾斯通同意被其主要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收購其電力業務,并被罰7.72億美元后,皮耶魯齊才被釋放。
但這些,卻未能從根本上撼動華為。
美國國會通過《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第889條第二個月,華為發布全球首款量產的7nm手機芯片麒麟980。
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的當月,華為首次發布兩款采用自研達芬奇架構的人工智能芯片——昇騰910和昇騰310,。
而2018 年當年,華為在通信設備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達31%,連續六年位居第一。
2019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01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3.2%,凈利潤率8.7%。具體來看,智能手機(含榮耀)發貨量1.18億臺,同比增長24%,平板產品銷量增長10%,PC產品增長3倍,可穿戴設備增長2倍。
至暗時刻
眼看需求端的限制已無法阻攔華為前進的步伐,反而讓它又一再引領業界,美國決定在供給端祭出殺招。
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及其68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要求美國企業向其提供美國技術、產品和軟件需申請許可。很快,多家重要合作伙伴終止了與華為的多項業務。
這意味著華為無法獲取當時仍對其影響重大的美國技術和產品,比如高通和英特爾的芯片、設計高端芯片的軟件、安卓系統的更新訪問權以及企業管理系統軟件等。
而華為的通信設備、智能手機、自研芯片等各方面業務,乃至企業內部管理,一夜之間都面臨著釜底抽薪,無米之炊的巨大挑戰。
“被突如其來的制裁干擾后,華為手機一年出貨量也就是之前一個月出貨量,不可謂不慘……換任何公司,幾乎就是滅頂之災。”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在2025年央視訪談節目中回憶道。
華為手機的銷量因此劇烈下滑,從全球份額第一跌落至五名開外的“others”中。其他方面業務也備受打擊。
但這還遠不到結尾。
一年后的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頒布直接產品規則(FDPR)特別修正,指出:凡使用美國軟件或設備設計、生產的外國芯片,向華為出口時需申請許可。
該規則封鎖了華為通過非美國企業繞過美國技術的可能,迫使臺積電等企業在9月15日起停止為華為代工高端芯片,導致華為麒麟系列芯片后續無法繼續生產。
這意味著即便華為自己設計出高級芯片,也無法完成生產。
8月,美國又將38家華為海外子公司進入實體清單,進一步限制華為通過第三方取得任何現成芯片。12月,美國再將中芯國際等中國半導體企業也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生產10nm及以下先進芯片,以防華為與其合作以制造高端芯片。
以上行動全面阻斷了華為獲取高端芯片的全球通道。后續雖然部分美國廠商獲許可向華為供應4G芯片等非敏感技術,但華為仍然留在實體清單中。
這些綜合下來,幾乎是將華為向前的道路都徹底封死,但華為卻更加不言敗,不認輸。
10月,華為頂著各方壓力發布了Mate40系列手機,推出全球首款5nm的5G系統芯片麒麟9000,其在多項參數上超越驍龍865、蘋果A14等競爭對手。
然而,這個充滿榮耀的時刻卻同時也充斥著悲涼。因為,麒麟9000由臺積電9月15之前為其代工,而9月15之后,臺積電將無法再為其生產了。
人們因此普遍認為,這或許是華為最后一代自研旗艦芯片,而麒麟高端芯片也將成為絕版。
這次的打擊是真正傷到元氣了,華為的營收、盈利均顯著下降,各方業務大傷元氣。
2020年11月,華為剝離了旗下的榮耀品牌,創造了574.31億元現金流,以緩解制裁導致的資金壓力。
絕地反擊
不知美國的政治高層是否知道,中國有個古老的成語——未雨綢繆。
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先生正是這個成語的堅定踐行者。用他的話說,叫“惶者生存”。在他的引導下,華為多年前就對這場戰爭進行了預判和準備。
“哪怕(芯片)暫時沒有用,也還是要繼續做下去……我們公司積累了這么多的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因為那一個點,讓別人卡住,最后死掉。這是公司的戰略旗幟,不能動搖。“”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2012年,任正非在公司內部講話中如是說。
“多年前,還是云淡風輕的季節,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2019年5月,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在致員工的內部信里如是說。
于是, 90年代起開始自研的芯片,2012年起開始規劃的操作系統,這些在當年看來“不可理喻”的決策,在面對美國的槍林彈雨時構筑了華為的安全網,且鋪墊了它的前程,彰顯了背后的遠見卓識。
而能抵擋風雨的,遠不止是決策。
有研發側的厚積薄發。
2025年上半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970億元,占營收比重達22.7%,而2025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研發占營收平均比例為2.77% 。十年來,華為研發累計投入12490億元,且自2019年起每年研發金額均超營收的10%。
還有一代代華為人的不懈努力。
在被美國斷供安卓系統后,華為集結了超過3000名人才,在東莞松山湖研發基地進行高強度的操作系統技術攻關,號稱“松湖會戰”。在兩個月的不懈努力后,華為發布了第一代鴻蒙系統,并率先部署在智慧屏上。這才有了如今敢與安卓/iOS/windows等叫板、全棧自研全程可控、終端過千萬的HarmonyOS。
面對高端芯片被阻斷的困境,海思團隊經歷了無數次迭代優化,最終采用堆疊技術,解決了散熱、供電等工程難題,最終在 14nm 工藝上實現接近 7nm 的能效比,緩解了芯片的燃眉之急。被逼上梁山,卻也逼出了讓業界拍案叫絕的獨創方案。
面對單個芯片在算力上的落后,實現 “用非摩爾定律的方法解決摩爾定律的問題””的創新構想,上萬位華為人參與了CloudMatrix 384超節點研發的“算力會戰”。他們來自華為云、計算產品線、海思、2012實驗室、數通產品線等多個團隊,在項目中深度協同、共闖難關。早期的光模塊幾乎不可用,為了定位問題,團隊用了最土的辦法,每一個光模塊的端面全部拍照,再逐個分析,才最終實現了較好的穩定性。正是這點滴努力的匯聚,最終讓CloudMatrix 384超節點在技術參數上超越了英偉達NVL72。
以及同行和國家的大力支持。
在打造鴻蒙開源操作系統生態的進程中,騰訊、阿里、字節、美團、快手、小紅書等多個互聯網大廠均有參與。僅騰訊系就已上架五十多款鴻蒙版APP,且鴻蒙版微信已迭代超過百版。正是在中國科技企業“朋友圈”的共同托舉下,鴻蒙應用和元服務開發/更新數量已超過3萬個,且Top 5000的應用可覆蓋用戶超過99.9%的使用時長,生態初成。
近年中國實行了多項政策、規劃和投資,為高新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持,例如,2020年,國務院印發的《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對相關企業提供了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又如,目前已成立的三期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對芯片、光刻機、HBM存儲等領域進行了大手筆投資,對華為的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助力。
結尾
回看2025年上半年那份“平淡”的財報,表面靜水,暗藏深流——華為已突破束繭,將可成蝶。
當技術的火種在極限壓力下未被掐滅,反而燃成燎原之勢,它已不僅是一家企業的生存樣本,更是全球的自主創新燈塔。
猜你喜歡
派財經
共1046篇文章
聚焦數字經濟融媒體平臺。